在9月3日,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,天安门广场上出现了战略打击模块。敏锐的军事观察人士马上就注意到,这次中国展现的,根本不是以往所认知的“三位一体”核力量。
“惊雷-1”空基远程导弹、“巨浪-3”潜射洲际导弹、“东风-61”陆基洲际导弹、“东风-31”新型陆基导弹,再加上最后亮相的“东风-5C”液体燃料洲际导弹……
整个配置一出,外媒立刻就炸开了锅,有的分析直言:中国的“核三位一体”早就变成了“核四位一体”啦!真正搞出了全球首个“四位一体”的核打击体系呀!
美国那边的反应倒挺有意思的哈。
起初,各大军事网站还在一点点拆解导弹型号、射程、搭载的载具,没过几天,反倒有越來越多的人开始低声窃语:“这不是正常啊。”
到底哪里出问题了呢?
传统的“三位一体”主要包含陆基洲际导弹、潜射弹道导弹和战略轰炸机。这三块互相配合,组成了一个国家核心的核威慑体系。美国有,俄罗斯也具备,而现在中国也正式加入了这个行列。
可中国这次阅兵呢,明显多出了个拼图,就是那叫“东风-61”的新款导弹。
从外形上看,它既不像老式的陆基机动发射车,也不像普通的井射导弹。它配备了更复杂的车体,弹体也更粗壮,甚至发射方法都可能涉及多个平台。
有人分析猜测,东风-61很可能是一种“跨介质导弹”,就是说,它既能从地面发射,也能搭载在像铁路导弹列车这样的大型平台,甚至还能从半潜式平台发起攻击。
这真挺有趣的。
它不像纯粹的固定发射井那样死板,也不完全仰赖公路上的机动。
它把“隐蔽性”、“突然性”和“生存能力”这几个因素combination,搞出了一种全新的核打击方式。你说它是陆基的吧,但它又可能从你意料之外的地方蹦出来;你说它是海基的,又不一定非得靠潜艇来实现。
所以说咱们中国正在打造的,可能早就超出了传统的“三位一体”,而是在陆、海、空这几块基础上,进一步拓展出了“机动平台核打击”这个全新的方向。
你可能会觉得,“不过就是多了一种发射手段罢了,有什么大不了的?”
不过从美国的战略视角来看,这事可没那么单纯。
最要紧的事是,目标不但增多了,还变得更难琢磨了。
以前只需盯紧中国的核武力量,关注几个发射井、几条公路上的导弹车,还有几艘战略核潜艇就行了。
现在得多留心一条战线,那些隐藏在隧道、铁路网,甚至沿海机动平台上的导弹也别忽略了。
就像在打地鼠,洞突然翻倍了,可你手上的锤子还是那一把。
第二,中国的核技术正在逐步换代升级。
比方说“巨浪-3”,虽说外表变化不大,内部可能全都换掉了。更轻巧的弹体、更先进的燃料、距离更远——军事圈普遍猜测它的射程已经超过12000公里。就是说,就算在近海发射,也能覆盖美国整个领土。
举个例子,“东风-5C”这款导弹,说明里特别提到“射程覆盖全球”,这信息其实挺满的,可能意味着它的射程已经超过2万公里,要不就是用上“轨道轰炸”的技术了。
后者这个部分,特别需要注意留意。
冷战期间,苏联研发过类似的系统,能够把核弹送到近地轨道,随时准备打出难以提前预警的突袭。那会儿,美国吓得赶紧坐到谈判桌上,强行把这类武器限制起来。
眼下,中国好像又把这个想法重新提上了议事日程。
中国如今正逐步打破“够用就行”的核思想。
以前西方总觉得中国坚持“最小核威慑”,核弹头不多,主要为了反击,不追求压倒性优势。但是现在这些新型号一一亮相,显示中国正朝着更稳妥、更全方位、更不易被彻底摧毁的核力量体系努力。
一位美国智库的研究员提到,“中国不再仅仅满足于‘你打我我也能还击’,而是追求达到‘你根本不敢动我’的境界。”
这次中国的阅兵,不只是展出一些新型武器那么简单,更体现出一种新思路,展示了中国正借助技术突破来重新调整战略格局,通过系统性的创新来维护国家安全。
这不仅仅是军事比拼,更是底线思维下的必然趋势,毕竟只有让对手彻底孤立无援,和平才真的能得到保障。
再回头想想,美国那边的“觉得不对劲”,其实就是一种落后感罢了。他们突然意识到,中国的核力量发展早就超出了传统套路,走在了前头。
这种领先,其实不是为了去攻击谁,而是让大家都不敢轻易动手。
环球时报报道,2025年9月4日,首次公开展示了陆海空“三位一体”的战略核力量。
桥宜配资,国元配资,广东股票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