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国元帅中,徐向前位列第八,他是红四方面军中唯一获得元帅称号的代表人物,因而在军队和民间都享有极高的声望。然而,徐帅以其低调作风闻名,建国后他很少直接参与军政大决策,似乎主动选择了退居幕后,让中央舞台留给了其他领导。作为一位极具智慧的军事家,徐向前的军事才能堪称我军将帅中的翘楚,他之所以不抢风头,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。
从某种角度来看,红四方面军的实力并不逊色于中央红军。在徐向前指挥期间,红四方面军的兵力一度超过中央红军,其规模和战斗力均极为强大。但由于红四方面军并非“朱毛红军”系统的一部分,加之张国焘在长征期间犯下严重错误,导致该体系中的将帅们日后心存顾虑。尤其是徐向前,这种顾虑尤为明显。在草地遭遇困境后,他曾婉言拒绝毛主席的建议,选择向南进军,计划与老部队会合攻打四川,这成为他一生中颇为遗憾的一个“决策失误”。
展开剩余73%徐向前在红军时期曾遭遇张国焘的背叛,爱妻程训宣也因此惨遭迫害,他本人境遇十分艰难。正因如此,徐帅深知政治斗争的残酷无情,因此即便身处顺境,也不愿轻易“出头”。此外,西路军的惨重失败令他备感自责,此后便极少指挥大规模战役。虽然毛主席亲自指定他为新中国第一任全军总参谋长,但徐向前在任期间多半“半病半休”,至1954年卸任时实际工作日寥寥,日常事务多由聂荣臻代为处理。正是这样一位平时低调的开国元帅,却在1982年连连做出两项重大决策,引发军民的广泛赞誉,这是为何呢?
1982年,军委副主席徐向前在中央会议上连续提出两项重要建议:停止大小三线国防工程建设,逐步取消民兵组织。可能有些读者不太了解这两项决策的背景。五十年代末,中苏关系迅速恶化,到了1969年珍宝岛冲突时,中苏间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急剧增加。当时苏联在常规军力和核武器方面明显强于中国。为了应对潜在威胁,中央决定启动大小三线建设,在全国范围内持续修筑防御工事,同时大力发展民兵组织,这都是出于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。
这项防御战略效果显著,中苏之间虽有摩擦,但未爆发全面战争,这与我国积极的防御措施密切相关。随着时间推移,国际格局和各国的发展态势不断变化。至今,在不少城市商场地下或山间仍可见那些年代遗留下来的防空洞。六十年代,我国民兵人数长期维持在2亿人以上,而当时全国总人口还不到8亿。与此同时,连续不断的防御工事建设也占用了大量国土资源和劳动力。如果这些资源能被释放出来,将极大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。
徐向前非常支持改革开放,他在八十年代初期感到继续维持这些消耗巨大的国防工程已无必要,主张释放生产力发展经济。他专门召集杨得志、张震两位将军,对中苏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进行了详尽评估。结果如他所料,苏联国力逐渐衰退,已难以对中国领土和主权构成实质威胁。事实上,几年后的1989年,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主动访华,成为两国关系回暖的重要信号。
在充分的研究和评估基础上,徐向前底气十足,才敢于在1982年的中央会议上明确建议终止这两项耗费大量民力和资源的工程,集中力量支持经济建设。类似的观点并非没有人提出过,但真正敢公开发声、推动落实的,是这位德高望重的元帅。进入八十年代,生存的开国元帅已不多,徐向前的影响力与话语权日益增强,他也不再有昔日的顾虑。这位老帅表面上低调谨慎,实则一直关心国家的发展大计,关键时刻敢于提出建设性意见和果断决策。最终,他的判断得到了邓小平等主要领导人的支持,这一决策对推动改革开放产生了深远影响,大幅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。
发布于:天津市桥宜配资,国元配资,广东股票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