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当晚9月25日的旧金山湾区夜空,出现了一条神秘的“光带”,不少居民都目睹了这个奇异的景象,纷纷拿起手机记录下来后上传到社交媒体,引发了热烈讨论和关注。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呀?
不少目击者都以为这只是一颗流星,可实际上它的轨迹跟普通流星还是有挺大不同的。毕竟火流星、流星一出现速度特别快,持续时间也比较短,燃烧得激烈得很,飞行途中可能一下变得亮堂,然后就突然没了。而这次出现在美國上空的这个发光飞行物,完全不符合这些特点,它的速度相对较慢,持续时间也更长一些。
美国天文学家杰拉尔德·麦基根说,这其实是块太空垃圾,是由SpaceX公司发射的星链卫星掉落了。尽管卫星从天而降,但对地面的人没啥威胁,在穿过大气层的过程中,卫星会猛烈燃烧,最后变成灰尘。
这些卫星在绕地飞行的时候,速度很快,差不多接近地球第一宇宙速度,而地球的大气层又很浓密。当它们以这么快的速度坠入大气层,气动加热作用就会变得特别厉害,导致卫星在大气中剧烈燃烧,变成流星或火球。在经过超过1000℃的高温灼烧后,大部分残骸都直接烧掉了,基本上不会掉下来什么残片,所以大家不用太担心。
星链卫星大量掉进地球,情况挺令人担心的!
其实这种事挺常见的,以前不少地方都遇到过类似的情况。尤其在这几年来,星链卫星突然大量掉到地面上,除了它,还有一些其他低轨道的卫星也变得更快坠落了。这到底是咋回事呢?
大家都知道,美国从2019年起就开始布局星链卫星,到现在为止,已经把几千颗卫星送入了近地轨道。按理说,这些卫星的使用寿命大概是五年左右,所以第一批星链卫星应当在这两年才会出现掉落的现象,可实际情况却是在2020年就开始看到卫星掉落了。过去几年来,星链卫星掉落的次数还在不断增加,真是让人觉得挺意外的。
到了2024年,竟然有多达316颗星链卫星掉进了地球。自2020年以来到2024年,坠落的星链卫星总数已经达到了583颗。到了2025年,也还是有不少星链卫星掉下来。除了星链之外,好几百颗低轨道卫星也在陆续掉进了地球。
NASA的科学家研究发现,这些低轨道卫星掉落地球的主要原因是太阳活动。每隔11年,太阳就会迎来一个活动高峰期。刚开始,太阳的活动还算平静,但后来就会变得越来越活跃,经常冒出太阳耀斑啥的。等到达到顶峰时,太阳的活动又会逐渐减弱,回到低迷状态。等到下一个周期开始,又会按照这个规律反复变化。
当太阳活动爆发时,有时候会对地球产生影响。太阳释放出更多能量,导致地球的电离层受到加热,从而引起大气高层的膨胀和密度增加。在靠近地球的轨道上,本来就有一些空气存在,随着大气逐渐向外扩展,近地轨道的空气密度也会变得更大。这样一来,周围飞行的卫星、探测器、飞船等就会遭遇更多的空气阻力,速度会变得更快地减慢,飞行的高度也会不断降低。
从2019年开始的太阳活动周期,到了2020年活跃程度相对较低,但到了2024年,太阳活动会达到峰值,频繁爆发太阳耀斑啥的,地球也跟着出现很多地磁暴现象。说白了,这种情况在2024年前后,靠近地球轨道运行的航天器受到的影响就明显增多,导致今年有超过300颗星链卫星掉下来,事儿还是挺严重的。
这些年坠落到地球的卫星里,差不多一半都是星链卫星。主要原因是星链卫星的轨道比较低,加上它们数量不少,已经有几千颗在天上忙活了。虽然太阳活动已经过了最激烈的高峰,但目前还没到最平稳的时期,偶尔也会有太阳耀斑啥的出现,这些也会对地球造成一些影响。
6月份中旬的时候,NASA公布了一项新的研究成果,研究的两位科学家发现,从20世纪80年代到2008年,太阳的活动一直在逐渐减弱,科学家们认为这是有记录以来最低的水平。不过,从2008年开始,太阳的活跃度开始上升。不过,他们也指出,这项研究显示,太阳似乎正在慢慢恢复活力。
随着太阳逐渐恢复活力,未来太阳活动水平可能会逐步上升,频繁出现太阳耀斑、日冕物质抛射的几率也会增加。太阳活动的增强或许会对地球带来一些影响,比如说可能引发地磁暴啥的。而地磁暴一旦发生,就会对电网、卫星、无线通讯啥的造成影响。这么一说,也提醒咱们得多留意太阳的动向,提前准备,别让在近地轨道上的航天器受到影响。
中国空间站的运作会受到太阳活动变化的影响吗?这个得看具体情况啦。通常,太阳活动升高时,太阳的辐射和粒子活动也会变得更加频繁,这可能会对空间站的电子设备和人员安全带来一些挑战。不过说到底,空间站在设计时就考虑了这些因素,采取了相应的防护措施,比如加强屏蔽、提前监测预警啥的。中国空间站会根据太阳活动的变化调整运行策略,确保整个系统的平稳和安全,用不了太担心。
目前中国空间站有三名航天员正在执行任务,自从建成起,我们的空间站就一直有航天员在轨工作。太阳活动会影响地球,然后波及到像美国的星链卫星,导致不少星链卫星掉落到地面。至于空间站里的航天员,他们会不会遇到危险呢?其实,空间站的设计考虑了这些问题,采取了多重防护措施。只要我们监测到太阳活动的变化,提前做好预警,就可以调整航天任务的运行,还能采取一些措施,确保航天员的安全。所以,不用太担心,整体来说,安全有保障。
中国空间站和国际空间站都是在大约400公里左近的近地轨道上飞行,跟星链卫星的运行高度差异不算大。星链卫星会受到稀薄大气的阻力,空间站也是一样的。再说了,空间站比星链或其他卫星、探测器要大得多,毕竟空间站由好多舱段和飞船拼凑而成,太阳翼面积也很大,“迎风面”更大,所以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也不小。这样一来,太阳活动一爆发,空间站难免会受到影响,这就是难以避免的事情了。
不用担心啦,星链卫星会掉下来没错,但空间站可不会,航天员也不用担心出啥危险。因为我们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发一艘货运飞船,把各种物资运到空间站里,这里面就有推进剂。有了货运飞船的保护,空间站有足够的推进剂来维持飞行速度的提升,这样一来,空间站就能保持足够快的速度,掉下来几率也就低多了,不像星链卫星那样容易掉下来。
这个技术其实挺成熟的,中国空间站和国际空间站能够一直飞行这么长时间,主要靠的就是货运飞船的“太空加油”技术。现在呢,这项技术还没普及到卫星或其他航天器上,但未来也不排除会用到“太空加油”给其他卫星续航的可能性。
9月24号,NASA公布要对“尼尔·格雷尔斯·斯威夫特天文台”开展“太空救援”行动。这个天文台是在2004年11月发射到轨道上的,至今已经在轨飞行快几十年了。由于它是在近地轨道运行,所以会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,导致它的飞行速度和高度慢慢下降。NASA的科学家估计,没有加装推进器用来提升轨道,今年底它大概率会坠落到地球上,约九成可能性,然后在穿越大气层时变成灰烬。
“尼尔·格雷尔斯·斯威夫特天文台”目前在大约585公里高的近地轨道上运行,主要用来观察遥远的星系和黑洞,造价高达5亿美元,要是明年年底真坠落到地球,那也是个不小的损失。
为了救这台天文台,NASA与美国的初创公司凯塔利斯特太空科技签了份协议,计划在2026年5月发射一艘叫“连接”号的航天器去帮忙拯救尼尔·格雷尔斯·斯威夫特天文台。和那种给空间站补充燃料的情况不太一样,因为这台天文台没有搭载推进器,所以不能直接补给燃料。据说,“连接”号航天器会配备定制的机器人操作系统,能“夹”住天文台上突出的细小金属边缘,然后把它抬起来。
听起来挺科幻的,要实现这样的壮举可不是件容易的事。因为不管是天文台,还是马上要发射的航天器,它们速度都快得吓人,两个在高速飞行的航天器怎么保证“接触”时不发生碰撞或者翻滚啥的,这其实挺难把控的。要是不小心,两个航天器就有可能撞上,或者在“推”的过程中出了些状况导致失控、翻滚,搞不好就变成太空里的垃圾了。
桥宜配资,国元配资,广东股票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